第三中文网

第84章 虚无(9) (第1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第三中文网】地址:www.samanlik.net
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原籍湖北襄阳,生于河南巩县。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。唐肃宗时,官左拾遗。后入蜀,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,加检校工部员外郎。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、杜工部。

杜甫和李白齐名,世称李杜”。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。他有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他热爱生活,热爱人民,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。他嫉恶如仇,对朝廷的腐败、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。他同情人民,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。

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。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。

一,读书和漫游时期(三十五岁以前)

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、越(今江浙一带)和齐、赵(今山东北部、河北南部)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,不第。以后在洛阳遇李白,二人结下深厚友谊,继而又遇高适,三人同游梁、宋(今开封、商丘)。后来李杜又到齐州,分手后又遇于东鲁,再次分别,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。

二、困居长安时期(三十五至四十四岁)

这一时期,杜甫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。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,过着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,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的生活,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。这期间他写了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。

三、流离失所时期(四十五至五十四岁)
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杜甫逃离长安,先后流亡至华州、洛阳、秦州、同谷等地。在这段时期,他写下了《春望》、《北征》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诗歌。

四、入蜀和晚年时期(五十五岁至去世)

公元759年,杜甫入蜀,在成都建立了草堂,这段时间他写下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、《登高》等诗歌。后来他又离开成都,前往重庆、湖北等地,最后在湖南长沙逝世。

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流离失所,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,关心人民疾苦,他的诗歌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,被誉为诗史”。他的诗歌风格多样,以沉郁为主,语言精练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动荡和苦难,但他的诗歌却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情感。以下是一些关于杜甫的重要事迹和诗歌创作:

5. 成都草堂:杜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美人如玉,史上最强大宋 红星仓库 大唐:李世民的头号打手 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 琅琊榜前传之筹谋十二年 渣了师尊后我跑了 杨氏崛起之啃孙成仙